赵氏孤儿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
我认为主要是教育现当代人应该追求正义。 但并不是要求我们当代人学习程婴、公孙杵臼那种做法。
因为正义的精神,都是脱离了个人利害得失考虑的价值判断,是人们立身行事的一种道德取向,每个时代或者一段时期内都有对正义的不同理解。
《赵氏孤儿》把人生面临的考验个性化,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,通过精练而集中的描写,生动地刻画了人物,深刻揭示出支配人物活动的“义”的丰富内涵,体现出对“义”的赞扬和肯定。
《赵氏孤儿》(全名《赵氏孤儿大报仇》《冤报冤赵氏孤儿》)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,全剧五折一楔子,被列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。 该剧是一部历史剧,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《左传》。戏剧情节叙述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,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。
作为元四大悲剧之一得赵氏托孤也说成《赵氏孤儿》是一出交织着忠义与诚信,复仇与杀戮的惊心动魄的悲剧,极具感染力,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《哈姆雷特》。其精彩之处,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人物的内心矛盾。
春秋年间,晋国大夫赵盾一家遭屠岸贾陷害,晋灵公听信谗言,下令抄杀赵氏满门,惟有赵朔之妻庄姬躲入宫中,产下一子。赵家门客程婴冒死救出婴儿,为了保全这赵家唯一的血脉,许多忠义之士不惜性命,忍辱负重,只盼孤儿长大成人,为赵家复仇……
1755年,伏尔泰据《赵氏孤儿》创作了《中国孤儿》并在法兰西剧院上演,引起了轰动。不同的是,伏尔泰笔下的《中国孤儿》结局与《赵氏孤儿》却大相径庭。忽必烈并没有将他所爱的女人和孩子杀死,他被感动了,将他们放走。伏尔泰认为,或者说西方人认为,人性可贵,人的生命是不能被轻易抛弃的。
而《赵氏孤儿》中,赵氏孤儿认贼作父,杀父仇人屠岸贾将其抚养长大。然而当程婴告诉他,他的义父就是当年的杀父仇人时,赵氏孤儿在激烈的内心冲突后,选择了杀掉养育他16年的义父,终于报仇雪恨。在中国人的笔下,血缘是至高无上的力量,为此,可以抛弃16年的感情,选择报仇。
在西方人眼中,真正你应该爱的是为你付出过感情和血汗的人,他或许与你并无关系,但他对你付出过爱,那么耶稣要求你也去爱他。这种爱是广博的。
伏尔泰不能理解《赵氏孤儿》中的忠信精神,他不能理解这么多人为一个孩子就可以轻易的去死。中国和法国,西方和东方,不同的价值观在这里被影射出来。两者本没有孰对孰错,但事实上,我们已经判断出优劣。
《赵氏孤儿》诞生之初,众义士为了保存满门忠烈的赵氏孤儿而舍生取义。此处的孤儿已不仅仅是一个小生命,而是一种正义的象征,他是为赵家报仇的唯一火种。所以与其说这五位义士为存孤而死,不如说为忠义而亡。进入现代,《赵氏孤儿》越来越多的被改编上舞台,复仇还是原谅,和《哈姆雷特》中的to be or not to be一样,发人深省。人艺版的《赵氏孤儿》中,导演林兆华去掉了孤儿复仇的结局,选择了放弃复仇。
千百年过去了,中国人终于同意了伏尔泰的宽容、谅解和尊重的观点。从《赵氏孤儿》复仇到谅解和尊重的转变,体现的是中国人的意识、愿望和品格的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