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度360必应搜狗淘宝本站头条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技术分类 > 正文

Linux设备驱动-内核如何管理设备号

ztj100 2024-11-09 15:19 20 浏览 0 评论

开篇

本文引用的内核代码参考来自版本 linux-5.15.4 。

在 Linux 系统中,每个注册到系统的设备都有一个编号,这个编号便是 Linux 系统中的设备号。

设备号作为一种系统资源,需要加以管理。否则,如果设备号与驱动程序对应关系错误,就会引起混乱或引起潜在的问题。

通过查看 /proc/devices 文件可以得到系统中注册的设备,第一列为主设备号,第二列为设备名称

$ cat /proc/devices

Character devices:
  1 mem
  4 /dev/vc/0
  4 tty
  4 ttyS
  5 /dev/tty
  5 /dev/console
  5 /dev/ptmx
  5 ttyprintk
  6 lp
  7 vcs
 10 misc
 13 input
 21 sg
...

Block devices:
  7 loop
  8 sd
  9 md
 11 sr
 65 sd
 66 sd
 ...

设备号的构成

一个设备号由主设备号和次设备号构成。

主设备号对应设备驱动程序,同一类设备一般使用相同的主设备号。

次设备号由驱动程序使用,驱动程序用来描述使用该驱动的设备的序号,序号一般从 0 开始。

Linux 设备号用 dev_t 类型的变量进行标识,这是一个 32位 无符号整数,内核源码定义为:

/* <include/linux/types.h> */

typedef u32 __kernel_dev_t;
typedef __kernel_dev_t    dev_t;

主设备号用 dev_t 的高 12 位表示,次设备号用 dev_t 低 20 位表示。

内核提供了几个宏定义,供驱动程序操作设备号时使用:

/* <include/linux/kdev_t.h> */

#define MINORBITS 20
#define MINORMASK ((1U << MINORBITS) - 1)

#define MAJOR(dev)  ((unsigned int) ((dev) >> MINORBITS))
#define MINOR(dev)  ((unsigned int) ((dev) & MINORMASK))
#define MKDEV(ma,mi)  (((ma) << MINORBITS) | (mi))

宏 MAJOR 从设备号 dev 中提取主设备号。宏 MINOR 用来从设备号 dev 中提取次设备号。宏 MKDEV 用来将主设备号 ma 和 次设备号 mi 组合成 dev_t 类型的设备号。

另外,内核也提供了从设备文件 i-节点结构(inode 结构体)中获取主次设备号的函数,如下:

/* <include/linux/fs.h> */

/* 获取次设备号 */
static inline unsigned iminor(const struct inode *inode)
{
  return MINOR(inode->i_rdev);
}

/* 获取主设备号 */
static inline unsigned imajor(const struct inode *inode)
{
  return MAJOR(inode->i_rdev);
}

通过函数源码可知,获取主设备号和次设备号最终是通过宏定义完成的。

内核管理设备号

以字符设备为例,向内核中注册设备号,内核是如何分配和管理设备号的呢?

在编写字符设备驱动时,可以通过如下两个系统调用向内核注册设备号:

  • register_chrdev_region()

注册一系列连续的字符设备号,主设备号需要函数调用者指定。此函数的原型为:

int register_chrdev_region(dev_t from, unsigned count, const char *name)

参数 from 为设备编号,包含主设备号和次设备号。参数 count 用于指定连续设备号的个数,即当前驱动程序所管理的同类设备的个数。参数 name 为设备或驱动的名字。

执行成功,返回 0。失败,则返回一个负值的错误码。

  • alloc_chrdev_region()

注册一系列连续的字符设备号,主设备号是由内核动态分配得到的。此函数的原型为:

int alloc_chrdev_region(dev_t *dev, unsigned baseminor, unsigned count, const char *name)

参数 dev 为函数的传出参数,用于记录动态分配的设备号,如果申请多个设备号,则此参数记录这些连续设备号的起始值。

参数 baseminor 指定首个次设备号。参数 count 用于指定连续设备号的个数。参数 name 为设备或驱动的名字。

执行成功,返回 0。失败,则返回一个负值的错误码。

接下来,看看这两个函数的内部实现流程。

register_chrdev_region()

该函数的内核源码为,关键部分已加注释:

/* <fs.char_dev.c> */

int register_chrdev_region(dev_t from, unsigned count, const char *name)
{
  struct char_device_struct *cd;
  dev_t to = from + count;
  dev_t n, next;

  /* 循环,注册多个连续的设备号 */
  for (n = from; n < to; n = next) 
  {
    /* 计算得到下一个设备号 */
    next = MKDEV(MAJOR(n)+1, 0);
    /* 判断是否超限 */
    if (next > to)
      next = to;
    /* 向内核注册指定的设备号 */
    cd = __register_chrdev_region(MAJOR(n), MINOR(n), next - n, name);
    if (IS_ERR(cd))
      goto fail;
  }
  return 0;
fail:
  /* 如果失败,则释放已申请的设备号资源 */
  to = n;
  for (n = from; n < to; n = next) 
  {
    next = MKDEV(MAJOR(n)+1, 0);
    kfree(__unregister_chrdev_region(MAJOR(n), MINOR(n), next - n));
  }
  return PTR_ERR(cd);
}

由代码内容可知,这个函数的核心处理流程是通过内部调用 __register_chrdev_region()实现的。

这个函数的主要功能是,将要使用的设备号注册到内核的设备号管理体系中,避免多个驱动程序使用相同的设备号,而引起的混乱。

如果注册设备号已经被使用,则会返回错误码告知调用者,即调用失败。如果成功,则函数返回 0。

struct char_device_struct

在调用过程中,会涉及到一个关键的数据结构 struct char_device_struct,其定义如下:

#define CHRDEV_MAJOR_HASH_SIZE 255

static struct char_device_struct {
  struct char_device_struct *next;  /* 链表指针 */
  unsigned int major;  /* 主设备号 */
  unsigned int baseminor;  /* 次设备号 */
  int minorct;   /* 此设备号个数 */
  char name[64];  /* 设备名称 */
  struct cdev *cdev;    /* will die */
} *chrdevs[CHRDEV_MAJOR_HASH_SIZE];

定义结构体的同时,还定义了一个全局性的指针数组 chrdevs,是内核用来分配和管理设备号的。数组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指向 struct char_device_struct 类型的指针。

函数 register_chrdev_region() 的主要功能是将驱动程序要使用的设备号记录到 chrdevs 数组中。

__register_chrdev_region()

核心处理函数 __register_chrdev_region() 内部,首先会分配一个 struct char_device_struct 类型的指针 cd,然后对其进行初始化(已经去除无关代码):

static struct char_device_struct *
__register_chrdev_region(unsigned int major, unsigned int baseminor,
         int minorct, const char *name)
{
  ...
  cd = kzalloc(sizeof(struct char_device_struct), GFP_KERNEL);
  if (cd == NULL)
    return ERR_PTR(-ENOMEM);
  
  /* 根据主设备号计算索引,搜索 chrdevs 数组,判断主设备号是否可用 */
  i = major_to_index(major);
  for (curr = chrdevs[i]; curr; prev = curr, curr = curr->next) 
  {
    if (curr->major < major)
      continue;
    if (curr->major > major)
      break;
    if (curr->baseminor + curr->minorct <= baseminor)
      continue;
    if (curr->baseminor >= baseminor + minorct)
      break;
    goto out;
  }
  /* 初始化信息 */
  cd->major = major;
  cd->baseminor = baseminor;
  cd->minorct = minorct;
  strlcpy(cd->name, name, sizeof(cd->name));
  
  /* 将分配的 cd 加入到 chrdevs[i] 中 */
  if (!prev) {
    cd->next = curr;
    chrdevs[i] = cd;
  } else {
    cd->next = prev->next;
    prev->next = cd;
  }
  ...
}

函数申请完内存资源后,开始扫描 chrdevs 数组,确保当前注册的设备号可用。如果设备号占用,函数返回错误码,即调用失败。

如果设备号可用,则用设备号和名字信息初始化。初始化完成后,将 struct char_device_struct 加入到内核管理设备号的链表中。

alloc_chrdev_region()

此函数由内核动态分配设备号,该函数的内核源码如下,关键部分已加注释:

/* <fs.char_dev.c> */

int alloc_chrdev_region(dev_t *dev, unsigned baseminor, unsigned count,
      const char *name)
{
  struct char_device_struct *cd;
  
  /* 向内核注册设备号 */
  cd = __register_chrdev_region(0, baseminor, count, name);
  if (IS_ERR(cd))
    return PTR_ERR(cd);
  
  /* 得到动态获取的首个设备号 */
  *dev = MKDEV(cd->major, cd->baseminor);
  return 0;
}

这个函数的核心处理也是由函数 __register_chrdev_region() 实现的。

register_chrdev_region() 相比,alloc_chrdev_region() 在调用 __register_chrdev_region() 时,第一个参数为 0。此时 __register_chrdev_region() 处理流程代码如下,

static struct char_device_struct *
__register_chrdev_region(unsigned int major, unsigned int baseminor,
         int minorct, const char *name)
{
  ...
  cd = kzalloc(sizeof(struct char_device_struct), GFP_KERNEL);
  if (cd == NULL)
    return ERR_PTR(-ENOMEM);
  
  /* 查找可用的主设备号 */
  f (major == 0) {
    ret = find_dynamic_major();
    if (ret < 0) {
      pr_err("CHRDEV \"%s\" dynamic allocation region is full\n",
             name);
      goto out;
    }
    major = ret;
  }
  ...
}

在分配完成 struct char_device_struct 内存资源之后,通过 find_dynamic_major() 查找可用的主设备号。后续处理与 register_chrdev_region() 函数调用处理相同。

设备号分配成功后,将 struct char_device_struct 类型指针返回给 alloc_chrdev_region() 函数。然后再通过如下代码将新分派的设备号返回给 alloc_chrdev_region() 调用者:

*dev = MKDEV(cd->major, cd->baseminor);

小结

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下几点内容:

  • 设备号是如何构成的,以及对其操作的宏定义。
  • register_chrdev_region() 和 alloc_chrdev_region() 实现细节。
  • 记录设备号相关信息的关键数据结构 struct char_device_struct
  • 内核通过 chrdevs 数组来跟踪系统中设备号的使用情况。

相关推荐

Java的SPI机制详解

作者:京东物流杨苇苇1.SPI简介SPI(ServiceProvicerInterface)是Java语言提供的一种接口发现机制,用来实现接口和接口实现的解耦。简单来说,就是系统只需要定义接口规...

90%的Java程序员都忽视的内部类使用不当导致内存泄露!

...

一文读懂 Spring Boot 启动原理,开发效率飙升!

在当今的Java开发领域,SpringBoot无疑是最热门的框架之一。它以其“约定大于配置”的理念,让开发者能够快速搭建和启动应用,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。但是,你是否真正了解Spring...

ServiceLoader

ServiceLoader是Java提供的一种服务发现机制(ServiceProviderInterface,SPI)...

深入探索 Spring Boot3 中的自定义扩展操作

在当今互联网软件开发领域,SpringBoot无疑是最受欢迎的框架之一。随着其版本迭代至SpringBoot3,它为开发者们带来了更多强大的功能和特性,其中自定义扩展操作更是为我们在项目开发中...

Spring Boot启动过程全面解析:从入门到精通

一、SpringBoot概述SpringBoot是一个基于Spring框架的快速开发脚手架,它通过"约定优于配置"的原则简化了Spring应用的初始搭建和开发过程。...

Spring Boot 3.x 自定义 Starter 详解

今天星期六,继续卷springboot3.x。在SpringBoot3.x中,自定义Starter是封装和共享通用功能、实现“约定优于配置”理念的强大机制。通过创建自己的Starte...

Spring Boot 的 3 种动态 Bean 注入技巧

在SpringBoot开发中,动态注入Bean是一种强大的技术,它允许我们根据特定条件或运行时环境灵活地创建和管理Bean。相比于传统的静态Bean定义,动态注入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可...

大佬用4000字带你彻底理解SpringBoot的运行原理!

SpringBoot的运行原理从前面创建的SpringBoot应用示例中可以看到,启动一个SpringBoot工程都是从SpringApplication.run()方法开始的。这个方法具体完成...

Springboot是如何实现自动配置的

SpringBoot的自动配置功能极大地简化了基于Spring的应用程序的配置过程。它能够根据类路径中的依赖和配置文件中的属性,自动配置应用程序。下面是SpringBoot实现自动配置的...

Spring Boot3.x 应用的生命周期深度解析

SpringBoot应用的生命周期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:启动阶段(Startup)...

Springboot 启动流程及各类事件生命周期那点事

前言本文通过Springboot启动方法分析SpringApplication逻辑。从静态run方法执行到各个阶段发布不同事件完成整个应用启动。...

Spring框架基础知识-常用的接口1

BeanDefinition基本概念BeanDefinition是Spring框架中描述bean配置信息的核心接口,它包含了创建bean实例所需的所有元数据。...

一家拥有 158 年历史的公司遭遇索赔,被迫关闭!

...

Java 技术岗面试全景备战!从基础到架构的系统性通关攻略分享

Java技术岗的面试往往是一项多维度的能力检验。本文将会从核心知识点、项目经验到面试策略,为你梳理一份系统性的备战攻略!...

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: